2021榮獲第七屆公共藝術奬「民眾參與奬」
https://www.week.mcu.edu.tw/39310/
第三屆公共藝術奬「最佳教育推廣奬」
https://m.facebook.com/3rdpaa/?locale2=nl_NL&tn=C-R
2019 《創意。飛揚。串流》,宜蘭科學園區,宜蘭
2018 《雙魚》,台南月津港,台南
2016 《露珠》,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2012 《創意之門》,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2011 《藍天之子》,師大附中,台北
2010 《大自然交響曲》,台北縣公共藝術節,新店
2010 《數位觀景》,國網中心,台中
2008 《寶貝3》、《風林》、《標本4》、《桂冠之光》、《玫瑰之舞》、《觀天》,國家藝術園區,新竹
2008 《聆聽雲光#2》、《交融與共構》,高雄捷運,高雄
2007 《寶貝》,台灣燈會,文建會,台北
2006 《晨露》,屏東半島國際藝術季,屏東
2006 《雨林》,台北燈會,台北
2005 《蛹之生》,台北市第二屆公共藝術節,台北
2005 《科技靈光》,台灣燈會,板橋
https://iverson777.wixsite.com/publicart/blank-1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創意、飛揚、串流
媒材: 不鏽鋼、LED燈、風動裝置
展示: 宜蘭科學園區
年代: 2019
理念:
〈創意。飛揚。串流〉是一座大型的主體雕塑與七座的地景藝術,並加入風動與LED燈光相互串連的互動設計,充份表現了宜蘭科學園區的「數位創意」、「通訊串流」及「美麗生態」的特色。主體雕塑具有地標性與候鳥形體的高聳雕塑,尤其在頂部設計有可隨著風而轉動的機動藝術。在草坪上則設置有七座如街道傢俱供民眾坐下休憩的地景藝術,作品的垂直面上加入豐富的幾何圖案,如五座的網格圖案表達科技感,以及兩座的宜蘭縣花(國蘭)圖案代表宜蘭在地之特色。最令人驚艷的是,其中三座的地景藝術特別設計與主體雕塑呼應的LED燈光互動創意,即在主體雕塑上安裝一個「風力感測器」,利用風力大小來改變LED燈律動的效果(風愈大燈就跳動愈快,反之亦然),使夜間的燈光照明更加豐富與精彩,也展現了宜蘭科學園區的科技創新精神與數位藝術之美。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雙魚
媒材: 布、浮板、燈、立體結構
展示: 台南月津港
年代: 2018
理念:
在中國古代,人們以鯉魚形狀的木盒作為信封,用來盛裝書信,因此信件被稱作「魚書」,而通信也稱為「魚雁往返」。藝術家援用了古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句子,將其中對於書信所蘊含的思念意涵,投注在魚的造型上——兩座如展開的魚鰭造型,結合了透明布幔,再透過變幻無窮的數位色光投射,創造出令人驚艶的抽象形體,彷彿雙魚扭身相互對話般的詩意與飄逸。 作品浮動於水面所反射出的倒影與色光,形成虛實並置的完整圓形,在晚風中徐徐擺動,時刻變化的輕盈造型,呼應的是期待相約的浪漫懷想。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露珠
媒材: 保麗膠、矽膠、油性染色劑、玻璃纖維、LED燈、LED燈光定時器、LED燈光控制器
展示: 台北大學行政大樓後面中央廣場
年代: 2016
理念:
延續「回歸大自然」系列創作,林珮淳利用矽膠材質加注油性染色劑、玻璃纖維、保麗膠來創造九顆模擬自然形態的「露珠」。以台北大學行政大樓的中央廣場前的公園為基地來設置此「露珠」公共藝術。
「露珠」以不同尺寸悠然地被放置於公園草坪上,彷彿一顆顆巨大的生命體,一種超乎想像的超現實之美感油然而生,更令人驚艷,尤其夜間LED燈光由露珠內部緩緩發出如呼吸般的燈光表演時,更加吸引人的目光,不管是白天或夜間都散發出與大自然相互對話的生命體。林珮淳藉著非自然材質去創造模擬自然的形體、景象或人工生命,一粒粒的龐大露珠形體具有超現實的吸引力,藉此思考回歸大自然的重要性。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創意之門
媒材: 3D互動藝術作品、PDP電漿螢幕、網路攝影機、互動系統、不鏽鋼管、電腦、監視系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尺寸: 180cm × 100cm × 40cm (2座)、 150cm × 130cm × 40cm (2座)、120cm × 170cm × 40cm (2座)、 90cm × 200cm × 40cm (1座)
展示: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綜合教學大樓景觀中庭及開放動態廣場
年代: 2009
理念:
《創意之門》乃企圖展現教育大學如何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大學之門後,因著專業的薰陶以及老師們的諄諄教誨,而受到啟發並逐漸成長、蛻變、建構成型,畢業後將所學的回饋社會。因此,以一組多件之系列性作品,以大學之"門"及「凱旋門」的意象,創造七座「門」的造型,喻表學生對真知與知識之追尋所必經之門,而以七座門所排列成的大半圓型,則喻表學生進入大學之「門」後的學習一直到畢業的完整過程,以凸顯教育大學的教育目標與完美的學習園地。另外,以小半圓型及圓形柱的互動平台,建構於七座門的前後,則喻表以不同圓弧造型的相互包容與密切關係。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藍天之子
媒材: 3D互動藝術作品、PDP電漿螢幕、網路攝影機、互動系統、不鏽鋼管、電腦、監視系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尺寸: 高518cm*寬918cm*厚20cm
展示: 師大附中
年代: 2009
理念:
『藍天之子』是一件邀請觀眾即時互動的作品,作者以3D動畫及互動遊戲Beagle軟體,創造一個虛擬實境的夢幻校園,當觀眾啟動互動機制的介面時,觀眾的臉部立即被擷取於作品的水晶球動畫內,且可自由飛翔於校園內各個空間。此作品強調附中學生如『藍天之子』般的自由翱翔且吸取養份於附中校園內,期待畢業後能從此啟程飛向世界完成夢想。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數位景觀
主體媒材: 影片、網路、全彩LED顯示器、全彩LED控制器、鍍鋅鋼固定架壓克力版
LED燈點、LED燈點控制器、LED燈點驅動器、無線遙控裝置
互動檯座媒材: 互動介面、觸碰螢幕、不鏽鋼檯座與輪子、電腦控制系統、排熱風扇
主體尺寸: 376cm x 392cm x 60cm
互動尺寸: 35cm x 60cm x 70cm
展示: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年代: 2009
理念:
《數位觀景》新媒體公共藝術乃企圖展現國網中心對人文與自然科學的關懷,特別提出如何應用此中心現有的網路,與所建立的即時觀測影像,將網路互動機制與格網意象納入本作品之創作理念,企圖闡述格網更深層
概念,創造國網中心的核心意象「數位空間」,透過即時自然環境影像的轉化呈現,並加入互動的公共性、議題的藝術性、基地的特殊性,來見證此中心科技研究對社會環境關懷之努力。
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聆聽雲光#2
尺寸: 長1018cm X 寬202cm
媒材: 三菱鏡玻璃、強化玻璃、金屬固定架
展示: 高雄捷運青埔站二樓西側欄杆
年代: 2008
理念:
藝術家林珮淳從女性藝術家的思考下,希望能提供一個停下來,安靜、優雅、容易、學習欣賞‧觀美的介面。跳脫在科技媒介的運用之下,此作品將自然光線引進,重新塑造停留駐足的雙重時間美學,帶來更深一層的土地所在意象層次。
設置三朵立體晶瑩透明如寶石般的雲朵形造形體,掛於可眺望一整片生態綠地的穿堂圍欄上方,雲朵的組成是由一根根三角形透明體構成,尤其在中午過後陽光從西邊長時間經過,光將折射灑落於雲朵前方地面上,因為單位材質及形體關係,此光線將會呈現七彩的光動態游移景象,自然的時間感在光的出現並對應上、以及行進的推移變化,全屬大自然的韻律,而人們在此通道停了下來,和孩子細數種種他們的共同記憶和老一輩人的記憶,然而這裡的時間產生了多重重疊。
而光的再生也呼應了此處回收循環的人為保育護生的關懷。過程是一齣「加、減」土地、自然、人哲學的縮影,隨著生命的體驗和參與敞開更大的遠景,尤其當西面的陽光,透過三稜鏡的介面,創造出炫麗的七彩,也象徵著青埔的蛻變與充滿希望的未來。
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交融與共構
尺寸: 長1018cm x 寬202cm
媒材: 壓克力板、金屬固定架、數位噴畫
展示: 橋頭火車站連接本捷運站的二樓
年代: 2008年11月
理念:
藝術家林珮淳透過作品的切面曲線及造形,來強化作品的細膩柔軟而豐沛的生命能量轉變的意念,將作品垂吊於此場域中,上升時展示象徵通向有生命力的「自然生態」圖像、下行回推象徵有別於其他鄉鎮的「在地文化」圖騰,每一個圖騰都經由藝術家手繪的創作,列印於透明壓克力板上,如代表在地的向日葵花朵、蝴蝶、在地的橋頭老街景象等,並設置於採光罩之下,以表現出透光與輕盈的材質特色,猶如飛鳥般的遷徙與飛翔。
如此一來,垂吊物懸掛在火車站通往捷運的通道上。當觀眾站在裝置之下乘手扶梯牽引而上而下,抬頭仔細往上看時,會驚奇地發現所屬當地的生命成長、蛻變轉型相互共存、時代生活型態遷徙軌跡、一體兩面,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期盼、及家鄉的依歸。在藝術家的詮釋下曲線及造形幻化成各種不同的象徵意義。將會繼續開拓兩種面向觀看在地人文的立基點,起源於生物性的靈性和人為造物潛能一同和自然不斷對話,對觀者建構出省思心靈對話舞台,同時也給予要面對日漸物換星移的心靈一瓢甘露。
立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寶貝#3
媒材: 壓克力、不鏽鋼管、LED燈、絹印
展示: 新竹國家藝術園區
年代: 2008
理念:
《寶貝#3》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一至三樓「井」字型空間中,以立體壓克力塑模出的鑽石造型,利用不鏽鋼管承載錯綜複雜的電路,將光線引至每一單獨的鑽石造形內,讓光線與作品合為一體,創造出藤蔓與立體紫菊共構的美感。
立體作品「寶貝#3」,在一至三樓井字型空間中,以純手工焊接的不鏽鋼管及藝術家親手繪製的紫菊花樣,以及立體雕刻塑模出的鑽石造型,創造出藤蔓與立體紫菊共構的美感。另外,藝術家挑戰了公共藝術自然打光的難度,利用不鏽鋼管承載錯綜複雜的電路,將光線引至每一單獨的鑽石造形內,讓光線與作品合為一體,猶如銀色的藤蔓襯托一粒粒的如寶石般的小心翼翼。更令人驚艷的是,藤蔓從一樓蜿蜒攀爬至四樓的每個角度及曲度,讓觀者在每個視點都能欣賞到其獨特的韻味,也將其所環抱的紫色鑽石由下往上層層提升,猶如大自然的生命正驕傲的展現其艷麗的光輝與高挑的姿態,因此敘述了此建築空間的精緻與高貴。
新媒體公共藝術
作品名稱: 蛹之生
尺寸: 50 x 30 cm (each) x 15
展示: 哈密公園,第二屆台北公共藝術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年代: 2005
理念:
《蛹之生》作品是受邀台北公共藝術節所創作完成的,主要是呼應當地文化特性:雖為老舊的社區,但透過更多的關注在恢復其原有的活力。因此,我將約15顆白色的蛹造型,分別鑲坎於公園內的樹之間。白天只見一顆顆白色的蛹沉睡於陽光下,到了晚上化為一隻隻美麗的蝴蝶,在夜間一閃一爍的活現於樹林中,這是我將冷光片放置於蛹前端以突顯蝴蝶圖像的效果,以企圖詮釋白蛹到了夜間化為彩蝶的奇妙過程,而象徵此社區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