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林珮淳

「夏娃克隆」系列作品榮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典藏2023, 並列入美術史學家蕭瓊瑞教授為國美館著作的第一本英文臺灣美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

榮獲 Tatler Asia 2022 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

亞洲首位榮獲2019年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獲頒「羅倫佐奬章」最高榮譽。

聯絡電話 : 0930097500
E-mail : peychwen144@gmail.com
工作室住址 : 221 新北市汐止區長青路210巷114-3號、800高雄市新興區中正四路53號8樓之3

ADA 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林珮淳專欄」

ADA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林珮淳專訪」

獲選 Tatlerasia 2022 亞洲最具代表人物

重要報導與專欄連結

林珮淳,1959 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1996 年獲國立澳大利亞沃隆岡大學 藝術創作博士,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國科大講座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現任「林珮淳數位藝術實 驗室」主持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榮獲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羅倫佐獎第一名」、中興文藝奬章、文化部公共藝術奬、德國紅點奬、義大利 PPLG 當代藝術與文化機構「2020 女性藝術」國際展「藝術計劃」類白金奬。作品被列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 40 年版》焦點作品、美國 Ignite 全球女性博物館專欄報導、澳大利亞agidea 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國際科技國際藝術研討會、數位藝術資料庫 ADA 專訪、獲選為2022 “Tatler Asia” 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等。

1989 年從美國歸國,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首展,並受邀加入「2 號公寓」當代藝術團體。1998 年出版第一本台灣女性藝術書籍《女藝論》, 與重要女性藝術家創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台灣女性藝術重要推動者之一。於 2010 年起推動台灣數位藝術脈流研究與系列展覽,出版第 一本台灣數位藝術書籍《台灣數位藝術 e 檔案》,可謂台灣數位藝術先行 者之一,也受邀擔任眾多國內外重專題演講貴賓、主持人、藝術奬評審委員及美術館委員等。

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藝術大展,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美國紐約 CUNY/QCC 美術館、美國紐約 Godwin-Ternbach 美術館、美國華盛頓美 國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美術館、德國柏林 Rosalux 藝術空間、 義大利 Palmieri 基金會、波蘭 WRO 新媒體藝術中心、林茲電子藝術節香港奧沙藝術空間、上海現代美術館及台灣各大國立與市立美術館等。

學歷

  • 1996 澳大利亞國立沃隆岡大學藝術創作博士
  • 1985 美國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藝術碩士M.A
  • 1984 美國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藝術學士B.F.A

經歷

  • 2010~ 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兼任教授
  • 2017~2018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
  • 2012~2018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兼任教授
  • 2003~201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
  • 2010 起擬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計劃書並於隔年獲教育部通過
  • 2001~2002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並成立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 1997~2000 中原大學商設系主任暨創所所長
  • 1996~2001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成就

亞洲首位榮獲2019年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獲頒「羅倫佐奬章」最高榮譽。林珮淳1959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目前工作室於高雄/台北,致力於當代藝術超過30年,如女性藝術、裝置藝術、數位藝術創作等。1996年獲國立澳大利亞沃隆岡大學藝術創作博士,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國科大講座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現任「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榮獲中興文藝奬章、文化部公共藝術奬、德國紅點奬、國際Picasso Mio網站亞洲最優秀藝術家之一、義大利PPLG當代藝術與文化機構「2020女性藝術」國際展「藝術計劃」類白金奬、澳大利亞傑出藝術人才永久居留、教育部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等榮譽。作品被列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2012年焦點作品、美國Ignite全球女性博物館專欄報導、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ADA專訪、「國際藝術雙年刋 Pripheral ARTeries Biennial」專欄研究、2022 “Tatler Asia” 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等。

1989年從美國歸國,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首展,並受邀加入「2號公寓」當代藝術團體。1998年出版第一本台灣女性藝術書籍《女藝論》,與重要女性藝術家家創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台灣女性藝術重要推動者之一。於2010年起推動台灣數位藝術脈流研究與系列展覽,出版第一本台灣數位藝術書籍《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可謂台灣數位藝術先行者之一,也受邀擔任眾多國內外重專題演講貴賓、主持人、藝術奬評審委員及美術館典藏委員等。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藝術大展,如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台灣雙年展、波蘭國際媒體雙年展、法國 Exit and Via 藝術節、404國際科技藝術節、義大利女性藝術Art Woman 2020國際展、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葡萄牙斗羅法Douro 國際版畫雙年展、40年台灣當代美術展、亞洲當代女性藝術展、登陸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平行展、台北藝術博覽會、台中藝術博覽會等。

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機構

作品展於國內外重要藝術大展與美術機構超過150項,如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美國紐約CUNY/QCC美術館、美國紐約Godwin-Ternbach美術館、美國紐約藝術基金會、紐約Tenri藝術空間、紐約JCAL藝術空間、美國華盛頓美國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美術館、莫斯科Platforma當代藝術空間、烏克蘭利沃夫國立美術館、馬其頓當代藝術館、克羅埃西亞A Zitnjak空間、斯洛維尼亞當代藝術中心(SCCA),柏林Rosalux藝術空間、波蘭WRO藝術中心、義大利Palmieri 基金會、林茲電子藝術節香港奧沙藝術空間、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現代美術館、北京798藝術村、重慶501當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南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台東縣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北師美術館、有章藝術博物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中正紀念堂、台北國際藝術村、國立清華大學藝文中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中心、高苑科大藝術中心、新竹師院藝術中心、桃園文化中心、嘉義文化中心及重要私人藝術空間如大象藝術空間館、BBArt、新苑藝術、伊通公園、黎畫廊、台北家畫廊、帝門藝術中心、臻品藝術中心、非常廟藝文空間、阿普畫廊等。

作品被收錄於重要藝術書籍

國際知名英文出版的期刊與書籍如:《n.paradoxa 國際女性主義藝術期刊》(“n.paradoxa International feminist art journal”)、《東亞流行文化期刊》(“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國際文化創意產業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當代中國邊界的視覺文化戰爭:藝術、設計、電影、新媒體和“後西方”當代性的前景》“Visual Culture Wars at the Bord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t, Design, Film, New Media and the Prospects of ‘Post-West’ Contemporaneity”)、《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 《台灣當代美術通鑑》、《台灣當代裝置藝術》、《台灣當代藝術》、《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數位藝術概論》、《藝術與科技高中教科書》、《台灣美術史》、《數位美學》、《高中美術課本》、《台灣當代藝術名人錄》、《台灣美術史綱》、《臺灣美術研究講義》、《藝術概論》、《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中國當代藝術年鑑》、《藝術、性別 與教育—六位女性播種者的生命圖像》等書籍,也被收錄於知名國際網路資料庫,如「國際學術教育網Academia.edu」、「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Archive of Digital Art」、「亞洲藝術資料庫Asia Art Archive」、「台灣數位藝術網Digiart」、「非池中藝術網 Artemperor Taiwan」、「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等。作品更被列為《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2012年焦點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一本英文臺灣美術史《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美國Ignite全球女性博物館專欄報導、國際數位藝術資料庫ADA專訪、「國際藝術雙年刋 Pripheral ARTeries Biennial」專欄研究等榮譽。

作品典藏於國內外美術機構

國內外美術館、文化中心丶代理畫廊、私人收藏家包含澳大利亞國立㓇隆岡大學美術館、阿根廷羅莎里歐大學美術館、義大利獨立藝術家機構、葡萄牙多羅版畫雙年展、404國際科技藝術節、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台中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南文化中心、臻品藝術、新苑藝術、B.B.Art、台中首都藝術中心、大象藝術、蕭麗虹、葉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及私人收藏家等。公共藝術永久設置於各大機構與學校包括高雄捷運局、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藝術村、師大附中、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科技部宜蘭科學園區等。

國內外重要專題演講貴賓、主持人及評審委員

世界頂級科學藝術「李奧納多」國際期刋審稿委員,QS 全球頂尖大學評鑑委員,國美館「漫遊者」及「快感」國際數位大展座談貴賓、 北美館「One dot Zero 國際影像」研討會貴賓、國立清華大學及國內外各大專院校專題演講貴賓、阿根廷 404 國際科技藝術節專題演講貴賓、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專題演講貴賓、俄羅斯莫斯科當代藝術空間專題演講貴賓、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專題演講貴賓、美國紐約藝術基金會專題演講貴賓、上海國際電子藝術節專題演講貴賓、英國 Loughborough大學座談貴賓、日本九洲大學演講貴賓、澳洲墨爾本國際設計研討會agideas 國際評審委員及專題演講貴賓、文化部馬樂侯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主持人、韓國「科技藝術TechArt 國際研討會」演講貴賓、林茲藝術節Hong Kong Garden 座談貴實、文化部與瑞士日內瓦 CERN「藝科倍速 @ 台灣計畫」國際評審委員、雪梨科技大學 (UTS) 博士學位國際審查委員、香港浸會大博士論文國際審查委員、QS 世界大學排名國際推薦委員、科技部審查委員、教育部評鑑委員、國美館咨詢委員、台北市文化局補助審查委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審查委員、台中文化局典藏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台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教育部公費留學審查委員、韓國首爾國際動畫影展國際評審委員以及國內重要藝術創作奬評審委員如:全國美展、高雄奬、桃創奬、大墩奬、磺溪奬、KT科藝奬、台北數藝奬、南瀛奬、宜蘭奬等榮譽。

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

林珮淳教授於2001年擔任「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所長時設立「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來整合校內外資源,透過課程、展覽、表演、工作坊、研討會、國際交流等,鼓勵研究生大膽的實驗與創作,如 : 動畫、錄像、互動裝置藝術、新媒體公共藝術、跨領域創作表 演等。另外,也在研究所的課程中,邀請電腦互動程式設計、數位音樂、舞蹈與戲劇表演專 業的教授作協同教學,促成不同領域的整合與創作。 2010年之後,實驗室正式申請新北市文化局藝文團體的立案,在文化局公部門的補助以及李 家祥教授的協同指導下,實驗室就更加積極投入互動創作的實驗。作品陸續得到國內外超過 百件入選及獲奬成果,國內奬項如 : 台北獎、台北數位藝術獎、國美館全國美展、桃創奬、新 北市新人奬、大墩獎、KT 科藝獎、高雄奬、磺溪獎等成就,以及以實驗室團隊成員共同創作 的《Nexus 關聯》及《Happening Rehearsal 偶》互動表演,分別入圍兩屆的台北數位表演奬以 及文建會科技結合表演藝術旗艦計畫等榮譽。 實驗室在國際成就上更是輝煌,史無前例三次獲選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三次獲選義大 利威尼斯拉古納國際藝術獎;三次獲選 Siggraph Asia 國際展(展於韓國、澳門、曼谷),二次獲選上海國際電子藝術節,以及多次入圍 404 國際電子藝術節(展於義大利、阿根廷、哥 倫比亞、俄羅斯、日本與美國等)。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成員陳韻如、詹嘉華作品《非墨之舞》、《身體構圖 II》分別榮獲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之評審團特別大獎及視覺藝術類全球首獎之極高榮譽,為國爭光。 另外,林珮淳教授也帶領實驗室成員策劃多項重要展覽,如:「未來之身:台灣數位藝術脈流展」、「數位魅影國際展」、「蟲聲幻影互動藝術展」等超過30項的策劃與展演。實驗室所有成果皆收錄於「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網站」內,包括作品、論文、獲奬、教材網站、 國際交流、展覽與跨領域表演等成果。實驗室成就也被收錄於文化部的「台灣數位藝術知識 與創作流通平台」、葉謹睿的《數位藝術美學》、邱誌勇《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王柏偉的《新媒體展演藝術創意構想及其與文化內涵之關係研究》以及林珮淳主编的《台灣數位藝術 e檔案》等重要出版內,所培育的成員以遍及教育界、業界與藝術界,可謂台灣數位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個展

  • 2020 「夏娃克隆啟示錄一林珮淳十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台南市美術館,台南市,台灣
  • 2020 「身體宣言 : 林珮淳個展」,大象藝術 Da Xiang art space空間館,台中,台灣
  • 2019 「夏娃克隆AR」,QCC藝術館,CUNY,紐約,美國
  • 2019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II」,國防美術館,台北
  • 2018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I」,B.B.ART 藝術空間,台南
  • 2017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新苑藝術,台北
  • 2015 「啟示與警世」,國立清華大學藝文中心,新竹
  • 2012 「夏娃克隆系列 III」,登陸新加坡藝術博覽會,新加坡
  • 2011 「夏娃克隆系列 II」,新苑藝術,台北
  • 2011 「夏娃克隆系列」,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2006 「人工生命–回歸大自然系列」,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桃園
  • 2006 「美麗新世界」,北京 798藝術村,帝門藝術中心,北京
  • 2005 「情迷 • 意亂」,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新竹/高雄
  • 2004 「捕捉」,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2004 「非自然–回歸大自然系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中心,台北
  • 2000 「解構父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台北
  • 2000 「景觀.觀景–回歸大自然系列」,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
  • 1999 「金曲之作」, Spazio Diciotto 畫廊,佛羅倫斯,義大利
  • 1998 「經典之作」,台中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 1998 「安全窩」,台北市政府,台北
  • 1996 「真實與虛假」,新竹師範學院藝術中心,新竹
  • 1996 「相對說畫系列 II」,澳大利亞當代藝術空間,澳大利亞
  • 1995 「相對說畫系列」,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3 「女性詮釋系列」,國立台灣美術館
  • 1992 「林珮淳個展」,2號公寓,台北
  • 1991 「林珮淳個展」,2號公寓/首都藝術中心,台北/台中
  • 1990 「林珮淳個展」,2號公寓,台北
  • 1989 「造形、色彩與揮灑的筆觸」,美國文化中心,台北
  • 1984 「林珮淳個展」,中央密大藝術中心,美國

聯展

  • 2022 「體感邊界—當代藝術的跨接與共顯」,耘非凡美術館,台南,台灣
  • 2022 「愛與希望~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我們的歷史之前與之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東,台灣
  • 2022 「我是我—自塑之道」,順益台灣美術館,台北,台灣
  • 2022 「認同與革命:身體、自然、超越與賽伯空間」,Palmieri 基金會,Vico Dei Sotterranei,萊切, 義大利
  • 2021「林茲電子藝術節香港花園-雲端藝術」,線上與奧沙藝術空間展覽暨座談會,林茲/香港
  • 2020 「女性藝術2020」國際展,PPLG, Primopiano 藝廊,義大利
  • 2019「XII佛羅倫斯雙年展」,佛羅倫斯,義大利
  • 2019「台北藝術博覽會–越界與混生,後解嚴與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博覽會,台北
  • 2019「都會族群」,紐約藝術基金會,TAAC Tribeca/E. Tay/R Gallery,紐約,美國
  • 2019「Being Here as ME: 台灣女性新媒體藝術展 」,美國大學美術館,華盛頓DC,美國
  • 2019 「光年53:從人民到土地」,曼哈頓大橋,紐約,美國
  • 2019「蘊育・連結・擴張—2019年桃園女性藝術特展」,桃園市立美術館,桃園市文化局,桃園,台灣
  • 2019 「GZ-XPO倫敦藝術與意識展」,倫敦,英國
  • 2018-9 「女潮:女性主體與藝術創作展/女藝 • 匯:女性主體與藝術創作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 南投/台北
  • 2018 「Should We Play?」大內藝術節,尊彩藝術中心,台北
  • 2018 「404國際藝術與藝術節」,麻省洛厄爾大學藝術中心,麻省,美國
  • 2018 《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展於 波蘭Wroclaw WRO藝術中心「Fibering-Eco as a Verb 台灣錄像展」
  • 2018 「GZ-BASEL」巴塞爾藝術博覧會平行展,巴塞爾,瑞士
  • 2018 「醫藝同行 天下一家」,第 21 屆世界神經放射線醫學會議,台北國際世貿中心,台北
  • 2017 「GZ-KUNST」,Fatamorgana畫廊,柏林,德國
  • 2017 「GZ-VENICE」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威尼斯,義大利
  • 2017 「DOURO國際版畫雙年展」,斗羅,葡萄牙
  • 2017 「纖動-生態作為動詞」國際錄像裝置展,有章藝術博物館,新北市
  • 2017 「台灣錄像巡映歐陸交流計畫」,馬其頓當代藝術館 / 克羅埃西亞 A Zitnjak 畫廊 / 斯洛維尼亞當代藝術中心 (SCCA) ,柏林 Rosalux 藝術空間
  • 2017 「擬劇 • 身體改編展」,黎畫廊,台北
  • 2017 「七月外展」,大象藝術空間,台中藝術博覽會,台中
  • 2016 「類似過於喧囂的孤獨–新樂園20年紀念展」,北師美術館,台北
  • 2016 「404國際科技藝術節」,C++ Gallery,波哥大,哥倫比亞
  • 2016 「女性、社會、主體–張李德和暨台灣女性藝術展」,嘉義文化中心,嘉義
  • 2016 「數位魅影國際數位藝術特展」,府中十五動畫故事館,新北市
  • 2015 「404科技藝術節」,羅薩里奧,阿根廷
  • 2015 「當下當代–台灣藝術計畫」,紐約 Tenri 空間,美國
  • 2015 「末日感性 : 台灣新媒體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2015 「與時代共舞–《藝術家》40 年台灣當代美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2015 「絮語台灣數字藝術展」,江蘇德基廣場,中國
  • 2014 「文化膠囊國際藝術展」,紐約 JCAL 藝術空間,美國
  • 2014 「404 國際科技藝術節」,Platforma,莫斯科,俄羅斯
  • 2014 「蟲聲幻影」數位藝術互動特展,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2014 「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國際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2014 「Raising the Temperature」國際展,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
  • 2014 「Progressive Proof」國際展,舊金山州立大學美術館,舊金山,美國
  • 2013 「後人類慾望」國際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2013 「TETRAMATYKA 國際影音藝術節」,利沃夫國立美術館,烏克蘭
  • 2013 「WRO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弗羅茨瓦夫,波蘭
  • 2012 「404 科技藝術節」,羅薩里奧,阿根廷
  • 2012 「身體–介面」數位藝術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
  • 2012 「台灣報到–2012台灣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2011 「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關渡美術館,台北
  • 2011 「未來之身數位藝術展」,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北
  • 2011 「百家照性別」藝術展,淡水漁人碼頭藝文空間,新北市
  • 2010 「性別 • 身體 • 科技」數位藝術展,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
  • 2010 「台灣創意七彩大舞台」,南京,中國
  • 2010 「創造的虛擬」,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2010 「好漢玩字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漢動未來館,高雄
  • 2010 「0&1:數位空間與性別神話」,501當代藝術館,重慶,中國
  • 2009 「她的第一次個展–台灣當代女藝術家的回顧與前瞻」,中正紀念堂,台北
  • 2009 「虛擬幻境」,台東縣立美術館,台東
  • 2009 「跨界視域」林珮淳+數位實驗室創作聯展,靜宜大學藝文中心,台中
  • 2009 「非常廟三週年之關鍵報告」,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
  • 2009 「互動式科技藝術電視牆」,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2008 「標芝麻開門 • 驚奇多多」,新思惟人文空間,台中
  • 2008 「小甜心,伊通公園二十周年慶」,伊通公園,台北
  • 2008 「Medi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國際展」,Godwin-Ternbach Museum,紐約,美國
  • 2008 「Back to the Garden 國際展」,紐約皇后藝術中心,紐約,美國
  • 2007 「BOOM 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台藝大國際藝術展覽廳,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台北
  • 2007 「Exit and Via 藝術節」,Creteil,法國
  • 2006 「晨露特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台北
  • 2006 「屏東半島國際藝術季」,屏東
  • 2006 「風情萬種」國際當代藝術展,台北信義計畫區,台北
  • 2006 「城市曼波: 台北新樂園藝術空間、雪梨Stone Villa交流展」,台灣台北、澳洲雪梨
  • 2006 「藝術中的虛數 i」, 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高雄
  • 2006 「杭州國際動漫展」,杭州,中國
  • 2006 「動漫原創展」,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中國
  • 2005 「越界–城市影舞: 台北 • 上海雙城記」,台北國際藝術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北/上海
  • 2005 「剛柔並濟」女性藝術展,藝象藝文中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南
  • 2005 「時間中的動作」,台中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 2005 「越界–城市影舞」夏季國際特展,藝象藝文中心,台南
  • 2005 「上海酷」創意再生產國際藝術展,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中國
  • 2004 「幻想與物」,CO4台灣前衛文件展,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 2004 「聯結」,紐約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
  • 2003 「渡 • 十三」,台中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 2003 「台灣當代藝術」,鳳甲美術館,台北
  • 2002 「酸甜酵母菌」女性藝術展,華山藝文特區 / 橋仔頭糖廠,台北 / 高雄
  • 2001 「寶貝–回歸大自然系列」清境一夏裝置藝術展,清境農場,南投
  • 2000 「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1999 「歷玖彌新–台灣美術進化論」,臻品藝術中心,台中
  • 1999 「跨世紀的躍動」裝置藝術展,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
  • 1998 「台灣女性藝術展–意象與美學」,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8 「凝視與形塑」二二八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7 「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6 「一九九六年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4 「2號公寓聯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1994 「2號公寓聯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3 「2號公寓聯展」,阿普畫廊,高雄
  • 1993 「行與色的抽象藝術聯展」,台北家畫廊,台北
  • 1993 「小」聯展,2號公寓,台北
  • 1992 「本・土・性」展,2號公寓/阿普畫廊/高高畫廊,台北/高雄/台南
  • 1992 「文字圖像」聯展,好來前衛藝術中心,台北
  • 1992 「情・愛」聯展,高高畫廊,台南
  • 1992 「個人主義,第三方位」聯展,台中首都藝術中心,台中
  • 1991 「女我展–女性藝術家與當代藝術對話」,帝門藝術中心,台中
  • 1991 「2號公寓實驗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1991 「2號公寓聯展」,2號公寓,台北
  • 1990 「2號公寓聯展」,2號公寓,台北

公共藝術

  • 2021榮獲第七屆公共藝術奬「民眾參與奬」
    https://www.week.mcu.edu.tw/39310/
  • 第三屆公共藝術奬「最佳教育推廣奬」
    https://m.facebook.com/3rdpaa/?locale2=nl_NL&tn=C-R
  • 2019 《創意。飛揚。串流》,宜蘭科學園區,宜蘭
  • 2018 《雙魚》,台南月津港,台南
  • 2016 《露珠》,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 2012 《創意之門》,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 2011 《藍天之子》,師大附中,台北
  • 2010 《大自然交響曲》,台北縣公共藝術節,新店
  • 2010 《數位觀景》,國網中心,台中
  • 2008 《寶貝3》、《風林》、《標本4》、《桂冠之光》、《玫瑰之舞》、《觀天》,國家藝術園區,新竹
  • 2008 《聆聽雲光#2》、《交融與共構》,高雄捷運,高雄
  • 2007 《寶貝》,台灣燈會,文建會,台北
  • 2006 《晨露》,屏東半島國際藝術季,屏東
  • 2006 《雨林》,台北燈會,台北
  • 2005 《蛹之生》,台北市第二屆公共藝術節,台北
  • 2005 《科技靈光》,台灣燈會,板橋